本平台建设受“合肥工业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子项目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平台(10521900000017000401)”支持

典型传统建筑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民宅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

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明清建筑民居群别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

1988年1月13日,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建设沿革

潜口民宅原为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毁于兵火。

明弘治八年(1495年),建司谏第。

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始建善化亭,善化亭原坐落于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

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荫秀桥,荫秀桥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

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郑绮所建方氏宗祠坊。

1982年,为集中保护古建筑,国家文物局批准,将分散在歙县和徽州的郑村、许村、潜口、西溪南等地的10余处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代建筑拆迁复原,移建潜口民宅。拆建工程自1984年至1994年底,先后迁建了3座祠堂、5幢民宅、1座路亭、1座石牌坊。

1998 年,徽州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提出清代民居保护工程的规划与请求,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潜口民宅保护范围内进行清代民居保护工程,共修复保护了11幢清代典型民居,于2006年竣工并对外开放。

2、建筑格局

潜口民宅建筑群占地约70 余亩,地形高差25 米。拆迁集中保护了民居、祠堂、牌坊、路亭、石桥等不同类型的明代建筑十三幢、清代建筑十一幢。按照徽州明、清时期山庄形式总体布局。每幢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中间铺筑石板路,房前屋后铺有石板,周围栽植传统花卉、树木加以点缀。

潜口民宅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入门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间立有3间五楼茶园石牌坊,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过桥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翘,名"善化亭",顺山势北转,即见"乐善堂",二进3开间,无楼。北面毗连着"曹门厅",9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8根献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四廊,与明堂正厅连接。穿过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二进明厅式,中间天并设池,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山庄北侧为一组宅第分别为吴建化宅、方观田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

3、文物遗存

3.1居住建筑

3.1.1司谏第

 司谏第为明中叶早期砖木结构厅堂,是徽派建筑明代遗构中较早的建筑之一。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之家祠。明弘治十二年《奉政大夫汪公祠堂记》记述了司谏第建造的缘由与年代,"此非汪氏通族之祠也。一家之祠也。"现享堂中仍有永乐四年明成祖敕谕匾额一方,上有"特命尔荣归故乡,以成德业,副朕所期"等文字,对汪善颇有褒勉之词。该建筑面阔3间12.32米,进深18.26米。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单步果和斗拱都有精美的雕刻。尤其枫拱宛如流云飞卷,显示出有代营建风尚。上昂铺作在江南明代大木作中为罕见,是研究宁波元以后斗拱演化的形贵实物。

 

01_司谏第.jpg

司谏第

3.1.2曹门厅

曹门厅为明嘉靖年间的厅堂建筑。原属潜口街上的汪氏支祠。大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目前仅剩门厅和两廊部分。9开间,通面阔21.03,进深13.50米,高6.30米。平面呈凹字形,中间为天井水池。砖木结构,悬山屋项,山面饰博风墙。阑额上加用补间铺作,以栌斗出双抄五铺作,一跳头并出45度,斜拱承檐,以代令拱。拱头卷杀分瓣苍劲有力,丁字拱雕尾。从形制上看,该厅不但在复盆础、梭柱、斗拱、雀替等构件式样 上体现了明中期的特点,而且在一些物体上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如把大斗凹入的海棠瓣,宋称"讹角斗"。有的大斗下加垫板,古称"照板"等等,保留着宋元营造方法的韵味,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02_曹门厅.jpg

曹门厅

3.1.3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为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潜口乡绅沙村。口字形四合院,2进3间楼房。通面阔9.33米,进深15.9米,高8.8米。楼下前进明间为门厅,两旁是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两进之间为狭长天井,两侧为廊屋,右廊内设楼梯。楼上明间设祀祖座,楼梯口安装盖板。该房内装修比较讲究,窗外栏杆两旁望柱头雕有莲瓣,栏身上部有雕刻极佳的云拱3个,下部四周嵌有雕镂精巧的镂空花板,中央用镂空方格,楼面弧栏杆是该 宅最突出部分,在明间缝檐柱之间置有座板,栏杆身向外弯曲,超出檐柱外侧,形状略似靠背,人称飞来椅或美人靠。楼上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壹门装饰,雕 工精美。弧形栏杆的处理方式,与宁波"天一阁"所藏明鲁班正式图残本中所绘栏杆相类似,足以证明方文泰宅的营造方式是明代江南所通告的做法。柱础形状特别,底部为正文形,上部为八角形,再收为圆形,线条手法简练,形体优美。楼板之上铺楼面砖,房间四壁皮门装修。楼上房间除有望砖外,尚装有天花板。楼厅全部油漆,属当时上等富有人家住宅。

 

03_方文秦宅.jpg

方文秦宅

3.1.4 苏雪痕宅

苏雪痕宅系明代中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歙县郑村。此宅始为郑姓所有,清未太平苏姓适来郑村买下此宅,开"苏德和烟店",建国后为苏雪痕居住。该宅平面凹字形,三合院,面阔3间,里外两进,有楼。通面阔10.86米周日深13.3米,高7.7米。正层前面为天井,左右为廊屋,左窄右宽,楼梯设在左廊内。楼上、楼下高差明显,楼下高2.4米,楼上高4.7米。楼下明间为客厅,次间为住房,楼上明间设有香火座,次间为卧室。楼面梁上栉栅断面为方形,间隔0.3米。楼层隔音用芦苇墙,开井设飞来椅。梁架皆穿斗式,用断面狭长的木材斧斫成略带弓月形,穿插于柱子之间,表面虽素净无华,但剖面如琴形。梁身有稍带         曲线,为一般居民典型式样,檐口与栏杆的做法独特,出檐部分是由直立在弧木栏杆上的八角柱所承托,外檐斗拱插在八角柱上。这种做法与"天一阁"所藏明鲁班正式图木所载楼阁正式图完全相符。

3.1.5 乐善堂

乐善堂又称"耄耋厅",2进3间砖木结构堂建筑,建于明代中期,是旧时祭祖和供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既有厅堂建筑的庄严感,又有家族融和聚合时所要求的条件。该堂为一式平房建筑,通面阔12.57米,进深19.5米,高7.6米。抬梁式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厅内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断面较大,          

覆盆式柱础,明间缝采用减柱造,金柱与金柱之间之间置5架梁,以扩大厅堂空间,瓜柱下有莲瓣平盘斗,檐柱与金柱之间用月梁,梁上设驼峰,瓜柱承单步梁,梁外端雕饰云纹图案。大方砖铺地,小厅水池。

3.1.6 方观田宅

 方观田宅为明代中期普通住宅,3开间砖木结构楼层,通面冰8.7米,进深7.95米,高6.65米。小砖瓦、马头墙,青砖铺地。尤其是屋柱与柱磉之间加一个木,具有防震、防潮、防腐功能。隔间均采用板壁装修,芦苇墙,方格窗,合角式安榫。楼面突出檐柱额枋约1尺,承八角柱装斗拱托檐枋。大门用内外门罩保护,内门罩饰有霸王拳。该宅结构紧凑、朴实。

 

04_方观田宅.jpg

 

方观田宅

3.1.7 吴建华宅

吴建华宅为明代中期民居,与司谏第毗邻,是汪善后代的住宅,近代卖给吴姓为业。该房初建时为3层楼房,明清间汪姓后人改为2层。该宅为砖木结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面阔3间10.1米,进深10.22米,通高8米。楼层虽有改动,但底层的梭柱、月梁、斗拱,芦苇墙、裙板及壁装修等,仍保留典型徽州明代建筑风格。正屋前面天井四周檐口装有砖制水枧槽、陶瓷落水管。由于受当时其它房屋前后左右不同条件的限制,该宅后排柱架和墙休呈斜形,不成直角,大门不在正面,而开在右廊,左廊设楼梯。

3.1.8 罗小明宅

罗小明宅原们于呈坎术中街,为明代砖木结构民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相传为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罗应鹤家族的厅舍。是潜口民宅中唯一的3层民居建筑。该宅平面空间的布局灵活,垂直水平通道安排合理,底层5开间,2、3层3开间,有主、次楼梯五乘(底层至2乘,2层至3层3乘)。3层置有神座,以供祖宗牌位,张挂戎像。神座下设有木裙板,木须弥,上边覆有平。正屋以硬山贴砖博风板,蓑衣瓦进行山墙封护,往东西厢及由其所围合的开井上口做屏风墙,竖砌小青瓦,脊头用传统的雀尾及混水金花板。罗小明宅自承重木构到内部装修,细部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典型明构建筑特点。但如3层楼的建筑形式,民宅中的神座设置、房间内添设辅助楼梯,木楼梯下开设小便门,全部由方棂格子组成的木槛窗等特点。

3.2 公共建筑

3.2.1 荫秀桥

"荫秀桥"建于明嘉靖年,为单孔拱桥,它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十分有趣的是该桥两旁护栏砌筑却是罗汉板。岁月悠悠,小桥依然,"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

05_荫秀桥.jpg

 

3.2.2 方氏宗祠坊

 

走过"荫秀桥",便是"石牌坊",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06_石牌坊.jpg

方氏宗祠坊

 

3.2.3 善化亭

 迂回登山,即有一亭,名曰"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亭名"善化",乃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此亭还有一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寓意十分深刻。

01_司谏第.jpg

善化亭

 

4、文物价值

4.1 建筑价值

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很注意它的代表性。从建筑类型看,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从宅主看,有商人的是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议事娱乐的"乐善堂",大家旺族的众厅。

其次,潜口民宅颇具典型性。这里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有江南现存明代最早砖本结构建筑之一的"司谏第",亦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这里,可以见到明宅起居方便,简易而富有实用价值的营造法,从天井设水池去体验聚水如聚财的哲理。再次,潜口民宅有统一的艺术风格。移人的建筑,大都取自潜口村,布局上又参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内部陈设以明代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展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

4.2 文化价值

潜口民宅,这里汇集明清两代徽州具代表性,经典的徽州民宅。既有富丽豪华的宏楼绮院,也有幽静典雅的凉亭草舍。它以馆藏实物展示,民间工艺展示,民俗表演为主体,活化了明清徽州社会的生活图景。其次其明园中亭、台、楼、阁、厅及内部陈设齐全,单体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形成村落,再现了明代山庄风貌。其中曹门厅、善化亭、司谏第等古徽州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珍贵实例。其中司谏第中还有珍藏有明代永乐皇帝所赐的金匾。

潜口民宅已从单体的古建筑保护发展到以人类活动为支撑的文化生态保护,并在保护过程中不断挖掘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徽州特有的"七绝"(剪纸撕字、徽派雕刻、茶艺制作、徽墨制作、竹编工艺)等,在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建设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潜口民宅作为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及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的珍贵实例。

 


AdmirorGallery 5.1.1, author/s Vasiljevski & Kekeljevic.
 Website security test completed by https://www.security-au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