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砖雕的历史沿革
徽派三雕技艺中砖雕发展较早,也是徽州地区最负盛名的雕刻技艺。清代,砖雕已经从砖工种脱离出来,成为种独立的手艺,明代之后徽州建筑中的用砖量大大增加使得更多建筑部位可以展示砖雕技艺,明中后期徽州经济发展,徽州人力、物力、财力大增,具备了建造高质量建筑的条件但由于明朝礼制限制严格,民间无法建造大体量高等级的建筑,只能将财力用于建筑雕刻中。
2.砖雕的应用范围
徽州雕琢所用之砖,砖泥均匀,空隙较少,多取自距河道较远或由山河冲击到平坦开阔地方的细匀泥沙,取到优质材料后,又经过选、切、碎、筛、压、阴、烧等一系列工序烧制成型。优质的砖材,使得砖雕有较好的耐久性,因此适合用作外墙装饰雕刻材料。它被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罩、门楣、八字墙、镂窗、屋檐、屋顶、柱础、屋瓴等处。
2.1门罩
徽州一些传统建筑门罩的雕饰相当与简单一些的门楼,具有避雨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装饰性能逐渐代替避雨功能。门罩中层层出挑的檐角看起来,外形酷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因门罩的加入变得富有变化和韵律,在额枋、元宝、方框等处均会应用雕刻俊美图案的砖雕
2.2 八字墙
清懿堂位于棠樾内,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女祠堂。祠堂大门处的八字墙,通体砖雕,风格细腻。所刻内容包括风光景色、传统题材暗八仙、花卉图案,加上周边的装饰纸条图案,使的砖雕门楼看起来细腻精致。
2.3脊饰
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门楼、房脊上装饰的砖雕艺术品。我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有硬山、悬山、卷棚、圆攒等多种形式。与之相适应,脊兽分为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多种形式。其中正脊上的鳌鱼吻造型比较简单,但富有动感。
3.砖雕的雕刻手法
徽派传统砖雕手法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题材多为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由于这些砖雕雕刻精细,内容丰富,使得微派民居原本略显单调的外墙产生了生动、立体的效果
4.徽州砖雕的雕刻工序
砖雕工具较砖匠工具更加精细,除了砖匠常用的采石、分割的工具,砖雕匠人也有自己一套特有的工具,如木炭棒、砖刨、弓锯、硬木槌、砂布、磨石、牵钻、棕刷;另外还有凿,凿是砖雕最主要的工具,主要分为斜凿、平凿、圆凿、三角凿四种,不同的雕刻部位有特定的雕琢工具,因此不同规格的凿有上百支,越是技艺较高的砖雕匠人,工具也就越多越精细。
砖雕工序也很讲究:首先是选砖,要求砖的规格、颜色都要一致,不能有大的缺角,敲击时如声音清脆即是质量较好的砖,如敲击有“噗噗”的声音,则质量较差,雕刻时易碎易破,严重影响雕刻质量;第二步是修砖(也称磨砖),即是把砖面磨平,四边做周正;第三步是放样,将画稿在砖坯上描绘出来;第四步是打粗坯,分出雕刻图案层次,初步确定主体轮廓;第五步为出细,也是最能显现砖雕匠人高超技艺的部分,在粗坯基础上将进行细部雕琢;最后进行修补与清理,主要就是填补砂眼、黏结残缺并清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