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建设受“合肥工业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子项目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平台(10521900000017000401)”支持

典型传统建筑

亳州古地道

亳州古地道又称曹操运兵道,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老城区。为东汉时期曹操连通城内外的地下运兵道。保存大部分为宋代重修,砖结构,券顶为拱形砖券,有齐口和咬口两种砌筑方法。

01亳州古地道亳州古地道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全长近八千米。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是已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超过地面上保留的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

2001年,亳州古地道作为东汉、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亳州古地道

一、历史沿革

亳州古地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区地下。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即有所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群众为防空而挖地洞时又有发现。1969年深挖洞时,先后在城内南北、东西两条主要大街两侧共挖出地下道近2000米,后又在老衙门院、曹巷口等处,发现一些支道。 02 曹操运兵道参观路线图

二、建筑特点

02曹操运兵道参观路线图古地道原为三国曹操连通城内外的地下运兵道,砖结构,券顶为拱形砖券,有齐口和咬口两种砌筑方法。地道壁为单砖跑砌或丁砌。砖墁大部分为平砖交错横铺,也有少量立砖十字纹铺。已发现的古地道长4000余米,以大隅首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四城门延伸,并通达城外。地道有单行、平行、上下两层、立体交叉四种形式。还有猫耳洞,可容1-6人。道内转弯处为T字形,道内并设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棍)。指挥中心位于大隅首,平面呈“工”字形,南北长10米,两头各有一间宽2.5米的八边形平顶主室,中间用上宽2米、下宽1.4米的梯形通道连接。

三、文物遗存

亳州古地道现存古地道距地表深度一般在2-3米之间,最深处超过7米,有单形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等几种道型,内部设有猫耳洞、掩体、障碍券、绊腿板、陷井等军事设施,另有通气孔、灯龛等附属设施。 亳州古地道出土有土弹丸、雷石、铁刀、铁剑、箭镞、铁灯、衔枚、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历代文物。

四、文物价值

亳州古地道形制独特,结构复杂,是中国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对研究中国古代地下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及曹操军事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五、文物保护

1986年7月,亳州古地道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3亳州古地道保护碑刻

2001年,亳州古地道作为东汉、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亳州文物处对亳州古地道完成地质雷达勘测,了解掌握古地道分布情况,做到了全面排查,不留死角。文物处 03亳州古地道保护碑刻 将根据勘测数据分析结果,推进古地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2017年,亳州市编制完成《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亳州市紫线规划》、《亳州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和花戏楼、曹氏家族墓群、亳州古地道等单位保护方案。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根据保护需要和实际情况,依法划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大力整治文物周边环境,通过拆除历史文化资源周边棚屋、设置指示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