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建设受“合肥工业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子项目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平台(10521900000017000401)”支持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统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造。徽州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原始资料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成为我国文房四宝的故乡。徽州四宝俱全,并且历久不衰、精益求精,不断创造发展。产于徽州的“文房四宝”,尤其是歙砚和徽墨以其历史悠久、品质精良、造型典雅、风格独特而驰名中外。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历来被人们视为艺术珍品,争相选用,广为收藏。

一、歙砚

砚的历史悠久,作为研磨的工具,砚是伴随着墨的出现而发展的。它是我国独有的调墨器具,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留下许多珍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四宝”之冠。从唐宋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澄四大名砚,其中又以歙砚和端砚为最著。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造型,石质优、发墨好、雕琢精致、耐人品鉴等特点,长期以来为骚人墨客所珍视。

1.歙砚的发展简史

歙砚原材料产于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坑口分布于黄山、白际山与天目山之间的婺源、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等境内。唐五代时,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等地因受歙州管辖,由此产出的砚石又称歙石,歙砚因此得名。歙砚文化凝聚了历代文人雅士的聪明才智与文化内涵,其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歙砚始于唐,盛于宋、衰退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唐代以前,歙砚便已存在,南唐元宗李璟因十分钟爱歙县太守敬献的歙砚,在歙州设置了砚务,由帝王设置砚务管开采歙石,对歙砚来说是辉煌的盛举。自南唐以来,歙砚雕刻以浑厚朴实、线条挺秀、刀法刚健著称于世,由此歙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南唐衰败后,歙砚停产了五十多年,至景祐年间,歙砚才重新被开采,且颇具规模。宋代初期,因推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学发展,促使歙砚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宋时制砚石品精湛,有罗纹、眉子、金星等,歙砚制作技艺得到了提高与发展,砚的造型丰富多样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创了砚雕艺术之先河,宋砚成为歙砚制作中一直被传承延续的典范与楷模。元代的历史很短暂,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济萧条、百业凋零,歙砚也逐渐走向低迷阶段。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清末,歙砚进入了全面衰退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开采规模上。清代,歙砚持续着低迷状态。歙砚的雕刻只能靠民间收集的余料,吉光片羽,难成气候。新中国的成立,给歙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歙县和婺源县联合派人对两地的砚石坑口进行考察,先后恢复了罗纹、眉纹、金星、水舷等历史著名坑口,并发掘出休宁、祁门、黟县等地新的坑口,挖掘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等名品和一些新的品种。从此,歙砚重出砚坛,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重视,进入了歙砚的恢复发展时期。

2.歙砚的砚雕艺术

我国的砚雕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宋时的砚雕虽有繁有简,但在刀法、风格上都是古朴雅洁,但客观上讲,尚未达到艺术的高度。元明时期雕刻风格大多延续了宋代的风格。从明代开始,人们对砚的要求开始从使用逐渐转向观赏和收藏。到了明代晚期,徽州地区各种行业的大发展,给歙砚的雕刻技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歙砚在继承古砚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合、发展了徽派“四雕”(砖雕、石雕、木雕、竹雕)所具有的精细工整的特点,扩大了随形雕刻的范围,并在探索写实手法和自然风韵相结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逐渐形成了因材施艺、巧借纹色、刀法刚进、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神志入微、层次分明、纹饰雅洁的艺术风格。

在歙砚发展史上,歙砚砚雕艺术一直以质朴、含蓄、自然、简约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其独特的“徽派”砚雕艺术风格,其最大特点就在于能利用纹色、突出纹歙砚是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三者于一体的“艺术品”,它具有巧、妙、绝的工艺特点,雕刻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图案均匀饱满、线条挺秀、刀法刚健。歙砚在使用价值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价值。

在歙砚发展史上,歙砚砚雕艺术一直以质朴、含蓄、自然、简约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其独特的“徽派”砚雕艺术风格,其最大特点就在于能利用纹色、突出纹色而又掩饰瑕疵和妙用瑕疵,郑寒的“四海如意”砚(图1)、“春蚕图”砚(图2)、“一瓣莲香”砚(图3)和王祖伟的“歙砚集锦”套砚(图4、5)等。至于歙砚的形式,总体归纳起来可分为几何形、仿物形、随形和自然形四种类型。现当代歙砚并非只是简单的实用工具,而是变成了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文人学者实用、品味、把玩和收藏的艺术品,其更讲究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雕刻题材更趋广泛、全面,技艺也更追求精湛出众。

歙砚是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三者于一体的“艺术品”,它具有巧、妙、绝的工艺特点,雕刻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图案均匀饱满、线条挺秀、刀法刚健。歙砚在使用价值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价值。


 

01_郑寒四海如意砚、春蚕图砚.jpg02_郑寒一瓣莲香砚.jpg03_王祖伟唐氏菱形砚、宋氏抄手砚.jpg

 

二、徽墨

徽墨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因产于徽州而得名。徽州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加之其他地区墨业的衰败,使徽墨逐渐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徽墨品种丰富,融书法、绘画、雕刻、装帧艺术为一体,且集众多美誉于一身,如:“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徽墨的品质之精,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徽墨既有科学、文化价值又有实用和收藏价值,历代文人和藏家无不视其为至宝。

1.徽墨的历史沿革

徽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易水制墨名匠奚超率子廷圭南徙至徽州,取黄山松烟制墨,宣告了徽墨的诞生。明清时代,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徽墨传遍全国,开始步入黄金时代。清未及民国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废除、新文化运动爆发、书写习惯发生变革等原因,徽墨业急剧萎缩。其中尤以书写习惯的变革给徽墨带来的打击最大,现代油墨业的兴起又使依靠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徽墨业雪上加霜。徽墨业所作的技术改良与增资扩股等努力,都无法与社会变革和市场需求相抗衡。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墨庄相继组建成国营和集体墨厂,并对徽墨生产逐步实行科学化管理,在恢复了历史上名墨生产的同时,又研发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墨。

2.徽墨的艺术鉴赏价值

徽墨是历代文人、书画家案头的必备之品,除了用作书写绘画之外,徽墨还是人们欣赏和收藏的对象,墨品表面印刻的各类纹样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尤其是一些具有纪念意义和出自名家之手的徽墨,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汪培坤的渔樵耕读(四锭)、宾虹宝墨(四锭)(图6、7),项德胜的百子图(图8),周美洪的御制铭园图(六十四锭)(图9)等。宾虹宝墨(四锭)为纪念中国著名国画大师、新安画派创始人黄宾虹,以其四幅山水画作为题材而作。渔樵耕读(四锭)以东汉历史经典故事人物为依托,分别刻画了鱼樵耕读四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田园生活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原料配方独特,以大漆烟炱为主料,以纯天然麝香、金箔、皮胶、公丁香等为辅料,按古易水法制作而成。百子图仿制明代程君房墨谱上的图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子具有一种特定含义,多认为是“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主要表现。也是把祝福圆满,恭贺美好的愿望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状态。御制铭园图(六十四锭)是已知集锦墨中锭数最多的一套。六十四锭墨构思巧妙、形态各异,形似古琴、钟鼎、怪兽,绘水光山色、亭台楼阁,锭锭描金带彩。

墨不仅仅是书写、绘画的材料,更是文人墨客雅玩的艺术品,墨品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墨品的档次。一些书画家就专门向制墨工匠定制自己需要的墨品,一是出于对墨质的需要,二是对于墨品个性的追求。**民就曾经为当代书画大家程十发专门定制了画家专需的徽墨,画家则以自己的画作相赠。此外,他还曾为著名书法家沈鹏亲自制作了刻有其头像的专属墨模和墨品,成为墨工与书画家交游的佳话

 

04_汪培坤宾虹宝墨、渔樵耕读墨.jpg05_项德盛百子图墨(正面、背面).jpg06_周美洪御制铭园图墨.jpg

 

通常人们都认为,徽墨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墨品的造型、纹样和其本身的品质上,但事实上,隐匿于墨品背后的制墨工具——墨模更是一件难得的手工艺佳品,其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墨本身。徽墨在制作之初首先要雕刻出墨模(图10)。传统的墨模分为内外两部分,内模用于为墨品塑型和压印纹饰,外模则用来固定内模。每制新墨,工匠都会在模具上下足功夫。墨模的工艺价值首先体现在墨模是一件微型浮雕或版画作品。其次,墨模与一般浮雕和版画作品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是反向雕刻,其雕刻难度相较正面浮雕更甚,且要照顾到墨模最终压印于墨体之后的效果。因此,对墨模的欣赏又要借助于最终的墨品。普通的墨模刻工仅仅是照猫画虎雕刻现有的素材,而技艺高超者则是出色的雕刻大师,他们兼具书画功底和设计眼光,从而更能够表现出墨工的意图,雕刻出更具意境的作品。

 

07_徽墨内外模.jpg

 

三、徽纸和徽笔

唐宋时期徽(歙)州地区笔、墨、纸、砚制作业十分发达,号称“文房四宝”“新安文房四宝”,其民纸有“澄心堂”、“凝霜”、“麦光”、“冰翼”、“龙须”等,尤其是澄心堂纸(图11),源于南唐列祖的晏居之所。南唐后主李煜又特辟澄心堂来贮藏歙、池两州所产名纸,并设局令承御造,世号“澄心堂纸”。至宋代,徽州造纸大师潘谷仿制出胜过南唐遗物的优质纸,仍名“澄心堂”,成为宋纸中的佼佼者。

徽笔业在相邻的宣州制笔业影响下发展也很快,出了不少名笔,如杨文的点苔笔、宫廷御笔、微刻金刚经徽笔(图12、13、14)等。点苔笔笔头主要选料石獾毛、黄鼠狼尾巴毛,以特殊的配料和制作方法制作,笔杆采用凤眼斑竹制作。笔的尖端制作完成后呈现半月形,能点出一个个月牙状马蹄的印记,是为“马蹄点”,是传统山水绘画技法中的一种。宫廷御笔笔杆选用小叶紫檀制作,尾部嵌入老牙片;笔头为三支,分别制作为羊毫、狼毫、兼毫。整个笔形笔杆子细长,笔斗形似一个大酒杯,笔头的制作也要求饱满、厚重,让整个笔的重心位于笔斗以下部分,使写出来的字更加浑厚而有力量。微刻金刚经徽笔笔头选料极品细光锋羊毛,毫颖的锋长达四厘米。笔杆以山竹为材料,通过手工烤制使山竹外表皮呈现为红色。制作者历时三年,用微雕手法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雕刻其上,字字清晰,笔笔遒劲

 

08_澄心堂纸.jpg09_澄心堂纸2.jpg10_澄心堂纸3.jpg11_杨文点苔笔.jpg12_杨文微刻金刚经徽笔.jpg13_杨文宫廷御笔.jpg

 

 

 


AdmirorGallery 5.1.1, author/s Vasiljevski & Kekeljevic.
 Website security test completed by https://www.security-au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