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建设受“合肥工业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子项目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平台(10521900000017000401)”支持

刻碑

刻碑

徽州石雕和徽州刻碑虽同是石刻,却是同中有异的。徽州石雕刻的多是图案,而徽州刻碑刻的是书法艺术。徽州境内现存石刻较早者大约是北宋时期,不仅有墓志,也有摩崖石刻。明清时的刻碑与石刻最著名,如齐云山碑刻与石刻、屯溪花山摩崖石刻、黄山风景区摩崖石刻等。

1.徽州的名碑石刻

因为徽商经济雄厚的原因,徽州涌现了许多喜欢收藏历代名家墨迹的收藏家。为了不致以后因天灾人祸而使名迹失于天壤之间,同时也为了名家书法能予流传,于是便有刻碑之想。为了传名家之迹,徽州刻碑要求雕刻精致,对其中的每个字来说,不仅要得其形,还要出其神。在将原作双钩上石后,那细如游丝的书韵都要通过刻工的铁刀尽力表现出来,像《余清斋》、《清鉴堂》和《安素轩》等数套名碑,在徽州文化史上乃至在中国书法史上都颇具地位,不仅所选者为名家之迹,也因刻工之精,而蜚声环宇。

刻碑工艺的操作流程分为:首先阅稿,仔细端详稿的大小、行距、结构、排列等。然后选择合适的石料,用沙石粗磨平整,继用砂皮打磨,复以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为止。接着以磨浓研匀的上好墨汁,加在石上,称为上墨,待碑上的墨汁干后,即用烙铁烫上白蜡,务使均匀,再用细铲,削去厚层和多余部分,碑墨自然黝然生光。接着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原件上,用线描笔双钩。墨线双钩之后,更用银硃做红线条双钩,称为过硃。最后是上样,用过硃的双钩子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必须上下左右,安置妥适,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这样过殊的红线,很清楚地落在碑石上,便可进行镌刻了。

徽州最著名的两套刻碑是《余清斋》和《清鉴堂》。清人杨守敬在他的《学书还言》写道:“余清斋帖,大抵皆以真迹上石,又得杨明时铁笔之精,故出明代诸集帖之上。”此法帖原碑61面现收藏于歙县新安碑园内(如图1)。而《清鉴堂》(图2、3)刻于明代崇祯七年,现存原碑103块,收藏从晋到明24位名家的31件作品,除王羲之的《澄清堂主帖》上下两卷外,还有唐代名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怀素,宋人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孟頫、鲜于枢,明代董其昌等人的手迹。

 

01_歙县新安碑园.jpg02_余清斋与清鉴堂.jpg03_新安碑园石刻.jpg

 

(歙县新安碑园、余清斋和清鉴堂石刻、余清斋帖和清鉴堂帖)

2.徽州的摩崖石刻

作为黄山人文景观之一的黄山摩崖石刻,与黄山胜景相得益彰,这是各地文化名人与徽州刻工合作的结果。据新编《黄山志》统计,黄山有历代摩崖石刻178处,不仅歌咏了黄山,也留下了大量名人书迹,是黄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齐云山的摩崖题书305处:分宋代13处、明代283处、清代5处、民国3处、现代1处。以上石刻大多镌于悬崖绝壁之上,有的字大逾丈,有的字小如拳,正草隶篆俱备,笔姿潇洒遒劲,镌刻工艺精湛。

古徽州境内的摩崖石刻还有很多,如歙县有:

花山摩崖(图4)。在南溪南村后花山,山崖巍峨耸立,怪石突兀。磴道亭台掩映于葱茏林木之中,元明以来,逐渐开辟为风景区,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石刻题词,其中有元末著名学者郑玉、明代文征明等人的摩崖石刻12处,如隶书”石林”、“仙人石”等,均为擘窠大字。

郑公钓台摩崖。为纪念元末歙县著名学者郑玉所刻,除黄山逍遥溪“郑公钓鱼台”五字外;另一处在富墩渡口石壁上,为“郑公钓台”四字。

黟县主要摩崖石刻有:

章山题壁。沿漳水溯源而上,距碧山村约2公里处,有章山叠翠,漳水湍飞,山崖险峻,巨石错落,其题壁系南宋开禧三年(1207),乡贤汪廷圭等12位老人,在谷雨日游览遵孝寺时的题词刻石。题壁高达10余米,宽约5米,每字高20厘米,共楷书166字。除了记下12人的姓名、年龄外,还有“皆康强过人,登览不倦,谈论娓娓,欢醉而归。如此游倡,实一时盛也。济世遂书于此,以志岁月。”

题壁下为漳水,河中横互一巨石,上镌“石枧流虹”四个大字。

复岩石刻。位于渔亭镇岩下与岩山村之间。上有“一线天”、“一天门”、“二天门”等景,石壁有乾隆间题刻的“雪中观瑞”、“灵鹫”等字。

淋沥石刻。位于县城南4公里的余光村南,为黟县名山,明代山上建有书院和古刹,有八景,其一景为金灯夜现,传说是东吴将军贺齐破山越人万余,千军血结,散为磷火。山上垂珠洞口的石壁上,刻有“垂珠洞”三字和“曼云香飞”篆书,笔笔精神,雕刻精到。

歙县花山摩崖
花山摩崖

3.徽州的碑文墓记

文化之区的徽州,历史上刻了很多碑记,又因战乱少,所以遗存也多。特别是黄山地区,近现代一些碑刻保存较好,如刘伯承和李一氓书碑,不仅刻工好,书法也很儒雅,为黄山人文生色。前者碑嵌于玉屏峰狮石上,诗题为《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李一氓书碑“寒江子独坐”,碑嵌于始信峰顶石壁。

《歙县志》也载歙县所存名碑,如元代墓石浮雕,是1976年在该县璜蔚乡天堂村苏氏祖墓出士。该墓建于元代元统二年( 1334),墓志记苏氏迁璜蔚定居、家事、营墓情况。左为“得意回”画像碑,右为“初登第”画像碑。墓志碑上为三角形“福禄封侯”吉祥图案。南面、北面都有诗画碑,画像全为浅浮雕。画像人物的衣冠服饰表现了不同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画像上的屋宇、牌坊、用具,均系元代实际情况的写照,既有装饰趣味又有写实性,对研究元代社会生活和绘画、雕刻艺术都有重要价值,这些画像砖现皆存该县博物馆。

还有棠樾鲍氏祠堂碑石,在棠樾鲍氏支祠寝殿前廊檐下及两庑壁内,如《嘉庆上谕》碑、《重修万四公支祠碑》《鲍氏义田志》碑、《义田禁碑》、《慈孝事实碑》、《重修慈孝孝子两坊碑记》共15块,制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还有何公德政碑、北宋王道宁墓志、南宋丞相程元凤墓志,明大学士许国墓志,明董其昌、陈继儒书撰的吴氏墓志等,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价值,也给我们留下碑刻艺术。

黟县名碑有张九成诗碑,碑立于碧山乡碧西村的培筠园内,园为南宋汪勃别墅,张九成远道来访,离开时有《碧山访友》诗,诗成刻碑,至今已有850年。灵惠庙碑,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立,现在安徽省博物馆,有方腊义军进军黟县秋毫无犯的记载。还有明代的石门大圣碑、去思亭记碑、徐婆坑桥碑;有清代的永吉桥碑、碧阳书院院规碑、新建碧阳书院记碑等。

齐云山作为名胜之区,碑刻自然很多,据《休宁县志》载,宋代2块,明代169块,清代29块,民国9块,尚未考证出年代的23块。正是这些碑刻,体现了齐云山这一道教圣地的深奥,同时也可看出徽州的石刻技艺。


AdmirorGallery 5.1.1, author/s Vasiljevski & Kekeljevic.
 Website security test completed by https://www.security-au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