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建设受“合肥工业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子项目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平台(10521900000017000401)”支持

典型传统建筑

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据考证,早在隋朝,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01_渔梁坝.jpg

渔梁坝

 

1、建造历史

渔梁坝始建于隋末唐初,由当时总管歙、宣、杭、饶、婺、睦六州军政的越国公汪华组织修建。汪华是歙县人,文韬武略,忠君爱国,勤政安民,被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不过,汪华组织修筑的渔梁坝不是石构,而是“以木障水”,用木桩等构筑的。人们记住了汪华的这一大功绩。渔梁街忠护庙(也叫九公庙)里供的就是汪华的九子汪献。

02_坝上水流.jpg

坝上水流

 

木筑的坝自然经不住江水冲击,自唐至宋,渔梁坝几乎年年要重修。直到南宋嘉定年间,时任徽州知州袁甫、徽州推官赵希愬重新修建时,才改用石筑。精巧的设计和坚硬的石块,使渔梁坝变得坚实牢固。由此看来,渔梁坝最老的石块,到现在有七八百年了。明清时期多次大修,新中国成立后也进行了一次全面修复。渔梁坝的修建水平反映了我国古代修筑水利工程的水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懈探索的精神。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先生评价,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享誉中外的四川成都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最优秀的代表。

 

2、设计结构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 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03_燕尾锁.jpg04_石板铺制方式.jpg

燕尾锁、石板铺制方式

 

3、坝上景色

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林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

 

04_坝上景色.jpg

 坝上景色

 

4、相关神庙

在“百步石阶”附近有一座神庙和一头石牛。石牛是镇水的神兽,庙是供神的,均是古物。石砌的神庙建在石台上,面积很小,小到往往被路过的人忽视。门额条石上刻着“神威永镇”,两边条石上刻的五字联字迹不怎么清楚。里面以前有三尊神像,文革时被砸碎了,供的主神可能是汪华。江南一带百姓自唐以后把汪华作为神供奉,古徽州很多乡村都建有汪华庙。

渔梁街上有一幢徽派古宅崇报祠。这是为纪念修建渔梁坝的有功之人而建的,始建的时间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祠为三进三开间两天井,是典型的徽派天井式祠堂。享堂正中悬“崇报立达”匾,内堂正中悬“功垂千秋”匾,皆黑底金字,享堂和内堂的两旁墙壁上挂着汪华、袁甫、赵希愬、张桢、彭泽、陈理、朱廷梅等人的画像和简介,汪华是始建者,其他人都曾主持大规模重修石坝。张桢、彭泽、朱廷梅是明、清时期的徽州知府。“上开三口,以时泄洪”,“凡立十石,中立石柱,左右相维”,就是康熙年间知府朱廷梅主持大修时所为。

 

05_崇报祠.jpg

崇报祠

 

5、历史价值

渔梁坝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2001年06月25日,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AdmirorGallery 5.1.1, author/s Vasiljevski & Kekeljevic.
 Website security test completed by https://www.security-au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