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建设受“合肥工业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子项目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平台(10521900000017000401)”支持

典型传统村落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西溪南村

 

西溪南村简介

西溪南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距离岩寺大约5公里,是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落。因该村位于丰乐河南岸, 故又称丰溪、丰南、溪南。西溪南村由后唐始建,经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西溪南吴姓为大姓。村民以农为本,外徙经商,贾富兴儒,因儒入仕。商者足迹遍布扬州、南京、杭州及沿淮一带,盐商为主,兼营茶、木材、典当等行业;入仕者高官接踵,可谓 “满朝朱紫贵,江淮金银山”。在西溪南古村的遗址遗迹中,当数老屋祠、老屋阁、绿绕亭、国园历史悠久,文化品位和价值最高。西溪南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01西溪南村全景.jpg02西溪南村鸟瞰.jpg

 

二、西溪南村历史沿革

因处于丰乐河南岸,曾名丰南。背倚凤形山,面临丰乐水,风景秀丽。唐代建材,鼎盛于明清。经济发达,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历代名人有宋学者吴自牧,元诗人吴鼎新,明学者吴海、诗人吴可封、著名徽商吴养春,清学者吴元满、诗人吴崎,书法家吴又和、篆刻家吴凤等。至今保留明代建筑10多处,清代民居100多幢,其中老屋阁和绿绕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中私人园林众多,果园遗址可寻。古有八景:"古桐乔木"、"梅溪书屋"、"南山翠屏"、"轴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林凤呜"、"山源春涨"。

 

03古树.jpg04溪水.jpg05屋顶.jpg06古亭.jpg

 

三、西溪南村景观节点

西溪南村老屋阁

     老屋阁,宅居名。又名吴息之宅。位于歙县西溪南村。建于明代中期。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矮,上层高。占地面积342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二进,口字形四合院,通面阔17.7米, 通进深19.4米。 前进楼下明间为[ ]厅, 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大门]位于中轴线上,天井下中央有石板砌成的水池。住宅正面为水平形高墙,大门用铁皮包镶并建有水磨砖砌成的门罩,厚实庄重,不事雕琢。楼上厅堂宽敞,沿天井四周有一圈齐整的栏板, 雕有精美的飞禽走兽和花朵,还设有带扶手的“飞来椅”。楼_上房壁均以芦苇编篱,表面敷泥及石灰,紧密牢固。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溪南村绿绕亭

     绿绕亭,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东南墙脚下池塘畔。建于1328年,1456年重修。亭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 高5.9米。亭结构与雕饰风格类老屋阁,惟月梁上绘有包袱锦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有元代彩绘遗韵。亭临池一侧置“飞来椅”。在亨中近可观繁茂场圃,远可眺绿茵田畴。明著名书画家祝允明曾作《东畴绿绕》一诗赞咏。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溪南村远眺

西溪南的村落结构,总体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势如棋盘格局,呈不规划长方形。以街为经,以巷为纬,东西贯通,南北畅达。村以条、陇、雷三水系为主线。街依溪行,屋缘街建,两岸夹峙,鳞次栉比,宽1公里,长2.5公里, 昔有“千灶万丁”之称。

 

07西溪南村远眺.jpg08西溪南村远眺.jpg

 

西溪南村景

     西溪南村“前街”(现改称后街), “黟县青”石板路,宽3一4尺。房屋南侧,杨柳成行,俗称“杨柳干”,依依袅袅,万缕千丝,可供观赏, 亦供纳萌。沿街一条小溪(条竭)逶迤而过。街道的巷口及拐弯处设有"天灯” ,即在约1立方米的石墩上竖-近丈高的木柱,柱端支一“人” 字形盖项(用防雨雪),盖顶下挂一盏玻璃灯(当时用青油、灯芯点燃),夜间由专人点亮,是夜市的一种景观。

西溪南村景

     西溪南村“前街”(现改称后街), “黟县青”石板路,宽3一4尺。房屋南侧,杨柳成行,俗称“杨柳干”,依依袅袅,万缕千丝,可供观赏, 亦供纳萌。沿街一条小溪(条竭)逶迤而过。街道的巷口及拐弯处设有"天灯” ,即在约1立方米的石墩上竖-近丈高的木柱,柱端支一“人” 字形盖项(用防雨雪),盖顶下挂一盏玻璃灯(当时用青油、灯芯点燃),夜间由专人点亮,是夜市的一种景观。

西溪南古巷

     西溪南村果园,座落于西溪南前街北侧,园名源自汉班固的《西都赋》,园主系巨富吴天行。相传唐伯虎、祝允明赴西溪南作客时为其规划。园内有曲池、假山、亭台、书斋等,占地4000平方米,遍栽珍花异卉。园内有六景:仙人洞、观花台、石塔岩、牡丹台、 仙人桥、 芭蕉台。 园主人拥有百妾,花前月下, 常见倩影翩翩;亭榭之中,每闻笙歌婉转。不过,岁月沧桑,园林荒芜,现在该园只能依稀辨其旧貌,想见其昔日的绝代风貌已是很难。

 

09西溪南村街巷.jpg10西溪南村街巷.jpg

 

西溪南果园遗址

西溪南村“中街”(现改称正街),街道宽5尺至丈余, “黟县青”石路面,平正如磨。一道水渠(陇竭)穿街而过,石板铺底,流水潺潺,如一蜿蜒前曲的玉带,飘逸在古街长廊间,凭栏细看,古韵悠悠。

西溪南村正街

为便于村民浣洗,西溪南村在街埠露水处均设有埠头,各道涵洞口.上还置有石闸。可消防,通风调温,既适用又美观。

西溪南村古水埠

西溪南村-些宽绰巷口,还设有“街楼”。楼架在两侧屋墙上,悬跨巷道。空间虽小,却很别致,南北两面装有花样窗棂,专供“更夫”住宿。

西溪南古更夫楼

西溪南村”后街”(现改称溪边街),随着溪流(雷喝)的走势,格外曲折多姿。雷竭宽约二三丈,水深可放竹木牌,也可行小木船。街道从头至尾,一路小桥流水,多为半月形单孔石桥。两岸店铺隔水相峙,楼台亭榭,竹木花卉,组成一副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图。古街两旁春季鸟语花香,夏季廊榭清风,秋季水明月朗,冬季玉树琼楼,真可谓如诗如画

 

11西溪.jpg12西溪南村民居.jpg13西溪南村民居.jpg14西溪 (2).jpg15西溪.jpg


AdmirorGallery 5.1.1, author/s Vasiljevski & Kekeljevic.
 Website security test completed by https://www.security-audit.com